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五彩满洲窗 何处寻芳踪

    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曾说,在西方,窗户就是窗户,它要放进阳光和空气,但对中国人来说,窗户是镜框,那里总有园林。而在广州,有一种窗户融合了东西方之风,它们就是散落西关老宅上的满洲窗———色彩斑斓,玲珑别致,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出道道风景。

    记者日前走进一栋被列入广州市文物普查线索的建筑。据说,该大屋以屋内彩色楼梯和满洲窗闻名,是爱群大厦建筑工人当年利用大厦剩余材料所建造。然而如今,彩色楼梯依旧,满洲窗已不知所终。

    寻访 慕五彩之名而来

    “有这么一座西关大屋,内里楼梯呈五彩之色!”3年前,朋友的一句话给“搜城者”刘伟伦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然而西关之大、大屋之多,如何寻见?

    去年,刘伟伦成为广州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志愿者,他翻阅《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》,竟意外发现了彩色楼梯的身影。“还有一排彩色满洲窗,相当精美!”刘伟伦如获至宝。

    循书中记载,绕过光复路上的幼儿园,步入小巷,面前这栋水洗石米建筑,看起来与普通西关大屋无异。

    踏进趟栊门,屋内已是22家房客的天下,走进深处,几缕阳光透过窗户,洒在楼梯上。那不就是书中所指的“五彩楼梯”吗?

    辉煌 有点身份才能住

    老街坊王叔居住在“五彩”大屋里已超过50年。他记得,40年前的光复路一带是低矮平房,“五彩”大屋的5楼天台是当时附近地区的制高点,“可以远眺南岸路、中山五路,还可以看到南方大厦、越秀山水塔”。只是时光飞逝,老屋早被淹没在一众高楼大厦当中。

    内有彩色楼梯,如斯高贵美丽,敢问大宅来历?在其正门上方,刻有“宝生建筑公司”六个繁体字。在1948年的《营造工业厂商手册》“全益营造厂”的细目上,清晰记有“宝生,李少芝,光复北,小禹里二号”,也就是大宅的旧门牌号。

    坊间流传,大宅建于1937年,与爱群大厦同岁,很有可能是用爱群剩下的舶来用料兴建的。此说法暂未可考。可以肯定的是,上世纪50年代起,大屋收作西区(1960年8月,西区更名荔湾区)机关干部宿舍。“有点身份的人才能住进来”,王叔说。1960年,他跟随任职西区政府官员的父亲搬入大屋二楼居住。

    在王叔的印象中,二楼房间正是大屋主卧室,装潢十分气派,地面铺以进口六角红砖,浴室更装有翡翠绿浴缸,客厅还有两个直通屋顶的壁炉。

    后来大屋还做过革委会、机关幼儿园、荔湾区档案室,如今则归广州市机关房管所管理。荔湾区龙津街三元坊社区工作人员则介绍,目前屋内既有公房也有私房,但对于它的历史却是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遗憾 满洲窗不知所终

    近些年因为房屋置换,王叔从二楼搬上了四楼。他最难忘的,是二楼那些漂亮的彩色满洲窗,“与五彩楼梯的搭配,像天生一对”。记者在2009年编写的《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》中,也看到了彩色大屋内,关于二楼满洲窗的图片展示。

    然而当刘伟伦站在二楼楼道时,却傻眼了,书中图片所示的满洲窗位置已是一堵白墙。二楼住户陈叔表示,彩色满洲窗的确曾经存在,“总共有12扇,每扇中间各有一张彩色图画,代表着一个故事”。

    陈叔说,前段时间,12扇窗户都被拆掉了,“不知是哪个部门,也不知作何用途”。

    事实上,被人为迁移改动的,还不只是二楼满洲窗。三楼住户麦姨的家,看似仍以彩色满洲窗作为装饰,西关风情十足。但她说,“前几年并不是这些满洲窗,都换过的,是机关房管所从大屋其他地方搬来的”。

    二楼满洲窗究竟去哪了?记者上月底,曾向机房所主管部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咨询,然而近1个月过去了,始终没得到回应。

    采写:南都记者 冯倩妮

    专家说法

    对老房子“拆东墙、补西墙”的常见行为,文物专家、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名誉会长邓炳权觉得十分遗憾。

    由于彩色大屋内部的彩色楼梯、二楼满洲窗已入册《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》。邓炳权认为,足以证明该建筑的价值已得到认可,“是否挂牌和认定文物,只是评估价值高低的差异。”

    他说,“建筑若是公房或代管房,那么满洲窗即使不是文物,也是国家财产”。邓炳权表示,应该追究满洲窗的去向,如果私人窃用,等同盗窃国家财产,如果公家挪用,也属违规行为,必须追讨回来。